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,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艺副院长。现任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,北京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中央戏剧学院等**与客座教授。他早期作为演员**北京人艺,70年代末开始担任导演,至今已导演约七十部 舞台作品。林兆华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与剧作家高行健的**《绝对信号》(1982)、《车站》(1983)、《野人》(1985)引发中国80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,这些作品从戏剧文学、剧场形式和思想内容都突破传统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戏剧,正式开启中国当代戏剧**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。从90年代起,他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过士行**《鸟人》(1993)、《棋 人》(1995)、《鱼人》(1997)、《厕所》(2004)、和《活着还是死去》(2007)等剧目,这些作品被视为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出最深切的反 省,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关注。林兆华的作品风格类型趋于多样化,包括现实主义风格话剧、前卫剧场、戏曲和歌剧等。他在**类型与风格中都创作出了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,例如农村题材的《红白喜事》(1984)已成为学界公认的80年代现实主义话剧代表作;而《野人》(1985)和《狗儿爷涅盘》(1986)将文学意识流转 化成舞台自由叙述方法,成为80年**创中国当代前卫戏剧的力作。为追求艺术的**性,林兆华于1990年成立了林兆华戏剧工作室,是中国少数的**戏剧团体之一。他于工作室中创作了许多前卫剧场风格的舞台作品,使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现代戏剧团体,工作室的重要作品包括《哈姆雷特》(1990)、《罗慕洛斯大帝》(1992)、《浮士德》(1994)、《三姊妹·等待戈多》(1998) 、《故事新编》(2000)、《理查三世》(2001)、 《樱桃园》(2004)和《建筑大师》(2006)等,这些作品在剧场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、与不同类型艺术间的界限,它们最为人注目的是林兆 华在舞台**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感,同时透过这些作品,林兆华也逐渐发展出其特有的导演语汇与理念和表演美学,包括“无时空戏剧”观念、“双重结构戏剧”的导表演方法,以及多种**的表演叙述方式。林兆华其它重要作品还包括:话剧《二次大战中的帅克》(1986)、《北京人》(1989)、《茶馆》(1999)、《风月无边》(2000)、《赵氏孤儿》(2003)、《白鹿原》(2006);京剧《宰相刘罗锅》(2000) 、《张协状元》(2003). 《连升**》(2005)、交响京剧《杨门女将》(2005);徽剧《蔡文姬》(2002)、昆曲厅堂版《**亭》(2007);歌剧《夜宴》、《狂人日记》(2003)等。